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閆文麗)3月21日,記者從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全域深化拓展‘四水四定’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區已經有了57家節水型企業,給工業用水裝上了“精準控制閥”,從取水許可、節水管理、用水設備等多角度推動了工業節水工作的開展,算好“水賬”、打好“轉型牌”,讓工業發展既要有“產值”又要有“顏值”,為黃河母親河交出一份寧夏答卷。
2025年,自治區啟動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在落實“以水定產”,優化調整工業結構、推進工業領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等方面,圍繞“四水四定”在工業用水上打出一套完善制度機制、深化產業轉型、推進循環利用的“組合拳”。
我區建立“政策+標準+試點”三位一體推進機制,出臺《工業水效三年提升計劃》《工業領域貫徹落實“四水四定”保障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政策,實施了“節水型企業-標桿-領跑者”的三級示范體系。像長城能源化工、銀川經開區這些“優等生”,拿到了工信部的領跑者稱號;淘汰了743萬噸落后產能,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692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4家、國家“小巨人”企業28家,推動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潔能源、數字信息等產業快速發展。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4.9%,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56.8,位居西部第一;投入2.2億財政資金,撬動20億社會資本,在園區里新建11個污水處理設施,改造60公里管網,9個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寧東基地既是國家級智慧化工園區又是廢水循環利用試點,全區工業水重復利用率也達到97.3%,超額完成了工作任務。
據自治區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將圍繞打好“四水四定”主動戰,持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深入實施重點行業節水改造,大力推進園區非常規水循環利用,進一步提升全區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