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原縣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在深入了解當地土地資源“家底”、做好產業規劃布局的同時,分析新的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順應消費需求適度調整供應鏈,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打造綠色優質產品鏈條,形成以高端肉牛主導產業和小雜糧、馬鈴薯、枸杞、瓜菜特色產業為主的“一主四特”產業。去年海原縣“一主四特”產業全年總產值達17.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3%。
“去年,我帶動26戶村民種了450畝小番茄,毛收入450萬元。今年,附近幾個村的20多戶村民和我們聯合,打算再種600畝小番茄。”海原縣關橋鄉羅山村合作社負責人周安奇說。
西瓜種植曾是羅山村的“傳統產業”,近幾年西瓜行情時起時落,村民們嘗試“換賽道”。“去年,我們村轉變產業發展模式,探索種植小番茄大獲成功。在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口感香甜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們種的小番茄遠銷上海、南京,市場反響良好。”羅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洋說。去年,海原縣全縣小番茄種植面積3950畝,通過設施拱棚小番茄規模種植實現訂單生產,延伸了產業鏈條。
賈塘鄉王塘村種植大戶田進財說:“去年我種了1500畝小雜糧。其中‘海原小米’入選‘國字號’農產品目錄,有了這個‘金字招牌’,小米不愁賣。”在海原縣發展“一主四特”產業中,田進財選擇自己擅長的小雜糧種植,還建了一家加工生產包裝小雜糧的廠子,收益頗豐。去年,全縣小雜糧產值達1.63億元。
在三河鎮閩寧協作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黑城村村民李成梅和20多位工友正在大棚里育苗。“冬閑出來干點兒活賺錢,還能學技術,挺好的。”李成梅說。
近年來,三河鎮打造了清水河流域優質枸杞產業帶、莧麻河中河流域高端肉牛產業帶、福銀高速公路兩側瓜菜產業帶。去年第一產業產值比上年度增加4020萬元,同比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280元。
“今年,海原縣將繼續做實‘土特產’文章,抓實閩寧協作、華潤定點幫扶,在賈塘、鄭旗、七營等鄉(鎮)示范推廣中藥材、菌菇種植,引進中藥材倉儲與初加工設備;推行‘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托管服務模式,推進130個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17家;探索閑置農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海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建忠說,圍繞育種、生產、分級加工以及包裝設計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利益鏈接機制,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全媒體記者 馬彥軍 劉立濤 范本哲)